水土流失是我國水土資源遭毀壞最少見的自然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尤為相當嚴重。本世紀初,我國開始以生態修繕的辦法減緩水土流失預防工程進度。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各地以礦山環境治理完全恢復、土地整治與土壤污染修繕、生物多樣性維護、流域水環境保護管理與區域生態系統綜合治理修繕等為重點內容,實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維護和修繕工程,筑成一道道生態安全性屏障。
2002年8月,中國要求在29個省啟動積極開展為期3年的水土保持修繕試點工程;2010年,新的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把增大生態修繕的力度下降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目前,全國正在積極開展生態修繕試點工程的有128個市(縣、區)。
通過多年的探尋和試點,我國生態修繕成效顯著。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2400萬畝耕地有73.8%沙化,50%的天然草場沙化、發育,水土流失面積占到總面積的93%。
為轉變生態好轉現狀,從實際抵達,當地在全國首度明確提出了“入一退二還三”戰略,積極開展了生態修繕的大膽探尋。2000年以來,烏蘭察布盟總計棄耕種樹種草1200萬畝,管理水土流失面積2349萬畝。水土流失管理程度約31%,森林覆蓋率由2004年的6.8%提升到現在的8.7%,林草覆蓋度由2004年的20%提升到現在的40%。
全盟在生態修繕管理下,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糧食總產、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農村居民收益都翻了一番。吳起縣坐落于陜西省延安市西北部,科黃土高原丘陵溝壑與沙漠的過渡性地帶,水土流失面積3693平方公里,占到總面積的97.4%,年風化模數約1.57萬噸/平方公里。2008年吳起縣在黃土高原地區首度發售“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政策,全縣整體實施封育管理后,生態自我修繕功能明顯增強,全縣已完成退耕還林(草)155.5萬畝,占到總耕地面積的83.83%。
黃河流域的生態完全恢復建設成效顯著,朱委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遙測監測中心對陜北地區地表植被覆蓋度變化監測結果表明:2007年7月到2012年7月的5年間,陜北低覆蓋度的植被面積在減少,而較低覆蓋度的植被面積在增加,其中延安市植被覆蓋度小于45%以上的面積減少了5461平方公里;榆林市植被覆蓋度小于30%以上的面積減少了6093平方公里。與此同時,黃河潼關站測算輸沙量由1919—1959年平均15.9億噸增加到2000-2013年平均2.78億噸,增加幅度超過82.5%。內蒙古烏盟、陜西吳起、黃河流域等許多地方實行生態修繕工程主要專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退耕還林(草)、以糧代賑濟,這是生態修繕的突破口;二是封山禁牧、舍飼養畜,這是生態修繕的關鍵措施;三是綜合治理、以小促大,這是生態修繕的根本措施;四是調整結構、持續發展;五是生態移民、保護環境,后兩方面是生態修繕的確保措施。
以上政策和措施,系統設施,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探尋出有一條依賴生態修繕減緩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新路徑。
本文來源:mile米樂M6-www.iphonemarsrover.com